html模版對農村初中素質教育的思考
1990年以來,東北師大先後承擔瞭原國傢教委下達的一批農村初中課程改革項目,在吉林省東豐縣和撫松縣部分農村中學開展瞭歷時10年的實驗研究。這些項目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取得瞭一定的成果。本文結合筆者參加課題實驗工作的一些體會,就素質教育的含義、農村初中生應具備的素質,以及農村初中素質教育的實施等,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農村初中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廣大農村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上,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逐步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農村產業結構也由傳統農業向種植、養殖、加工一體化的農、林、牧、漁多種經營的大農業方向轉變,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引起瞭就業結構的改變,對從業者提出較高的素質要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大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也都迫切要求提高農民的素質。

但是,長期以來,作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終端的農村初中,在辦學方向和指導思想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農村初中教育脫離農村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實際需要,一切以“升學離農、應付考試”為主要目的,違反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實質上辦成瞭一種“應試教育”,導致農村初中教育步入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其涉及面之廣,危害性之大,令人擔憂。表現在培養目標及評價指標上,一切以升學率為標準,唯分數論“英雄”;在教學內容上,一切以應付考試為原則,考試考什麼,教師就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搞“題海戰術”,追求高難度、“考不倒”;在教學過程上,采取註入式教學,把學生看作消極被動地接收知識的“容器”,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死記硬背,課堂教學效率很低,學不會練會,加班加點,重復強化,嚴重增加瞭學生的課業負擔;在教育評價上,采取傳統落後的評價(考試)方法,強化瞭這種“背誦式”的學習,眼睛隻盯住一小部分升學有望的尖子生,卻丟掉瞭大多數升學無望、就業無門的學生。這種“應試教育”像封建社會的科班訓練,違背瞭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危害瞭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及國傢和民族的前途,已經到瞭非改革不可的地步,農村初中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於走出“應試教育”的泥潭,轉向主要為農村當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素質的新一代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

二、農村初中畢業生應具備的素質

“素質”一詞,原來的含義是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特別是大腦結構和機能上的某些先天的特點,又稱天賦或稟賦。近年來,素質一詞也廣泛運用於心理學以外的其他領域。它除指人的先天固有的稟賦條件外,也指後天環境和教育形成的品德、智能、才幹的內在素養,是先天因素和後天實踐的結合,是人的一切心理特征形成和發展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總和。它具有可塑性。可見,素質的基本概念在強調素質的自然本質和穩定性的同時,還包括瞭人在後天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品質和基本素養。素質是一個綜合概念。我們在現實社會生產、生活中,常常感到有些現象看來雖屬無關重要,但卻與素質關系密切。小到公共場合不講衛生、不守秩序、亂扔垃圾,大到無法無天的愚昧和盲動,從制售偽劣商品、假名牌、假煙酒、假藥品、假鈔票,到假合同、假“合資”、踢假球、唱假歌(戲),直到假報瞞報產值產量、糊弄上級、假公濟私。甚至近聞某縣為應付國傢教委的脫盲檢查驗收造假戶口、假身份證,使一些本來的非文盲(其中有的是高中畢業生)參加掃盲驗收考試,以求“合格”……凡此種種,難道不是人的素質低下又是什麼?

與“應試教育”相對,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為目的的充分考慮社會發展和個性發展實際需要的,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教育。素質的提高除學校教育外,還通過傢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來實現。但學校條件下的教育是起主導作用的。

素質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 全面性。素質教育應是面向全體受教育者的。因為素質教育不是專門的、定向性的教育,涉及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的普通基礎教育,它要求學生的諸方面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
浴室除臭

2. 基礎性。義務教育階段主要是打基礎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在教育內容上主要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態度、觀念、行為習慣等,著眼於為受教育者繼續學習或就業奠定一定的基礎。

3. 整體性。素質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涉及人的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及個性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諸多方面,並且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因此,必須從整體上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真正把義務教育回歸到一個社會主義公民所必需具備的各種基本素質上來,實行整體優化。

4. 動態性。 素質還隨著時代發展而發生變化,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或稱動態性。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而發展。如21世紀人才應具備的現代意識、競爭意識、開拓意識、質量意識、效益觀念、拼搏精神等等,以及適應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一般技能如電子計算機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等。

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及有關的政策法令和當前社會需要,在義務教育階段,素質的基本結構應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科學和智能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

①思想品德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三個方面。政治素質如堅定的政治信念,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等。思想素質包括關心國傢、社會、集體,關心他人,關心地球上的生存條件和生態環境,能為公共利益勤勉敬業等。道德素質如誠實、正直、友愛、勇敢、互助等。

②文化科學和智能素質。包括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懂得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常識和現代知識;聽、說、讀、寫、算等基本技能;觀察、思維、想象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具有初步的藝術修養、審美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公寓廁所臭味

③身體和心理素質,具有健全的生理結構和生理素質,掌握健身技能,養成營養衛生習慣,體魄健康,發育正常,腦體能夠自如地綜合運用。具備高尚的情趣,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正確的榮辱觀,良好的思維品質以及自覺性、果斷性、自制力、自我平衡力和坦率、開朗、嚴謹的心理品質。

①勞動技能素質。具有熱愛勞動的情感,養成勞動習慣和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

這些基本素質成為一個人在未來社會中適應生 活所必需的條件,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有位專傢曾經這樣認為,企業是誰的已無關緊要,勞動力素質的高低才是一個國傢國力的真正標志。我們為之而奮鬥的現代化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第一層面是具體的、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物質方面(器物層次)的現代化。這是一個國傢迅速發展的基礎,也是另外兩個層面現代化的必然結果。第二層面是社會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方面的現代化,如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現代化,它能使一個國傢各種社會功能有規律地協調運轉。第三個層面是更為深刻的人的素質現代化。它是其他兩個層面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如果沒有具備現代素質和意識的人做為基本保證,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就難以現代化,進而影響到整個現代化的進程。因此,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浴室臭味

三、農村初中素質教育必須整體改革

素質教育的整體性決定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整體改革。由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著眼點和落腳點不同,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手段、途徑以及教育的內容、方法和評價標準也都不同。因此,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並非易事,它需要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實行整體改革。

運用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將農村教育納入農村社會這個大系統中,農村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發揮向上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和為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後備力量的功能。但目前我國農村教育脫離農村實際需要,沒能很好地發揮其整體功能。為此,就要求農村教育的內部結構整體優化。而農村教育系統內還存在若幹子系統,子系統中又包括若幹要素,它們都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要想使其表現為整體合力效應,就必須分析其每個子系統的結構是否合理。因而,農村初中實施素質教育,主要為農村當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後備力量,必然要求農村初中教育的各子系統的結構進行改革,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培養目標、教育管理體制、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以及教育評估等的全方位整體改革。

首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長期以來,我們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多次出現過偏差,其根源在於沒有全面、正確地認識教育的本質和功能??培養人。教育通過培養人來為社會服務。近年來提出素質教育,就是把著眼點和著力點指向人的素質,通過提高人的素質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因此,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必須轉向素質教育,把素質教育的實施看作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和中華民族能否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根本問題。從這個基點出發,探索農村初中教育的改革。

其次,必須構建農村初中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構建農村初中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必須依據黨和國傢的教育方針和農村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的特點,在保證其科學性的基礎上盡量做到明確、具體,便於操作和測量。農村教育應當主要為農村當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思想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心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的新型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做到:一要觀念新,樹立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二要有熱愛農村、熱愛農業勞動,立志獻身農村建設的個性心理品質。三要有共同富裕、勤勞致富和集體富裕的思想品質,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職業道德素質以及適應產業結構變化的經營管理能力和技術操作能力。

第三,改革、調整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設計合理的課程結構,合理安排各類課程的比例和先後順序,增設選修課程和活動課程,開發環境課程和地方課程。優化、改造現行學科教材,引進公民、職業及生活等方面的知識,以此構建農村初中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方面,改革傳統的教學過程,從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出發,優化教學過程。

第四,改革傳統的考試制度與方法。不再單純以升學率來衡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而代之以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要以此為標準制定科學的教育評價制度與方法,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如在評價內容上,實行德、智、體、美、勞全面考核,綜合評定。在評價方法上,實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知識考查與能力考查結合,口試與筆試結合,分數與等級加評語相結合,實行會考制度等。

最後,改革農村教育管理體制和教育結構。這就是要在中觀層次上,以縣為單元,實行三級辦學、二級管理,把教育納入縣級農科教統籌系統中,在教育內部實行三類教育相互結合、互相滲透、互為補充的機制。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農村初中實施素質教育時,必須對構成教育的各種因素做整體的綜合分析,以系統優化的原理,尋求改革的整體優化效果。在改革過程中,系統內各要素常常是交織在一起,相互關聯的,任何一個因素的改革都可能引起其它因素的互動過程。在上述諸要素中,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改革是整體優化的突破口。任何培養目標都必須地通過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評價制度、管理體制的整體優化來實現。

(王永勝)

arrow
arrow

    diedpr8w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